若将蒙元史分为草原帝国(1206—1260)与汉式元朝(1260—1368)两个阶段,则每一阶段皆出现若干“有作为”的君主。
蒙元(元朝)从1206年 成吉思汗 建立 大蒙古国 开始,到1368年灭亡,共存在162年。若从 忽必烈 改国号为元(1271年)开始计算,则存在98年。
传统观点认为元朝共传五世十一帝,但若包含大蒙古国时期的可汗,则共计十五位君主。
本文依时间顺序胪列七位最具代表性的蒙元帝王,析其性格、政策与历史影响,并尝试在“草原法统”与“中原正统”的张力中,勾勒蒙元政治文明的独特轨迹。
一、成吉思汗(1162?—1227,1206—1227在位)
成吉思汗
1. 生平与功业
铁木真幼年丧父、部众离散,凭藉卓绝的军事天才与政治韧性,次第兼并塔塔儿、克烈、乃蛮诸部,最终统一蒙古高原。1206年建号“成吉思汗”,旋即展开横跨欧亚的远征:西征花剌子模(1219—1224)、南伐金朝(1211起)、西夏(1209—1227)。其军事体系以“十户—百户—千户—万户”的军政合一编制为核心,配合“探马赤军”战略机动部队,形成当时世界最高效的战争机器。
2. 性格与制度
成吉思汗的政治性格可归纳为三点:
(1)实用主义的立法者。《大扎撒》(Yeke Jasagh)虽以口传形式存在,却首次将草原习惯法升华为帝国法典,规定狩猎、行军、赋税、使臣保护等细则,为后世蒙元法制奠基。
(2)超越部落的开明。打破血缘贵族垄断,以战功与忠顺为准绳任官;重用契丹人耶律楚材、汉人刘敏等“外来智囊”,显示出跨文化统治的雏形。
(3)世界主义的商业观。保护商道、统一度量衡、发行“钞法”先声——窝阔台时代的“交钞”即萌芽于此,为草原帝国与农耕区的经济整合打开通道。
二、窝阔台汗(1186—1241,1229—1241在位)
窝阔台汗
1. 承继与扩张
成吉思汗崩后,汗位虚悬两年,最终由第三子窝阔台即位。他在父亲的基础上完成两大战略:
(1)联宋灭金(1230—1234),终结女真政权,使蒙古首次据有中原核心地带;
(2)发动“长子西征”(1236—1242),拔都率军深入东欧,饮马多瑙河,建立术赤兀鲁思(金帐汗国雏形)。
2. 行政与财政改革
窝阔台性格宽厚,却深具行政理性。其创举有三:
(1)设“中书省”于燕京(1231),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,开草原帝国“汉式官僚”之先河;
(2)在中原推行“十路课税所”,确立以户计赋、以银纳税的体系,既抑制诸王滥征,又充实国库;
(3)正式发行“交钞”,以丝为本位,缓解银荒,为忽必烈时代“中统钞”奠定范式。
三、蒙哥汗(1209—1259,1251—1259在位)
蒙哥汗
1. 集权与战争
蒙哥是拖雷长子,以“刚毅雄断”著称。针对窝阔台系诸王的离心倾向,他借“阿兰豁阿后裔”共同推举的合法性,清洗异己,重建汗权中央化。
军事上,蒙哥重启“双钳攻势”:
(1)西征——其弟旭烈兀率军灭木剌夷(1256)、破巴格达(1258),伊利汗国由是奠基;
(2)南征——亲征南宋,先拔四川(1258),却在合州钓鱼城下伤重而崩(1259)。
2. 财政与技术
蒙哥虽以武功见长,却重视技术官僚。他擢升“回回人”牙老瓦赤理财,推广“扑买”与“包银”制度;又命旭烈兀携汉匠、波斯学者西征,客观上促成火药、印刷术的西传。
四、忽必烈(1215—1294,1260—1294在位,元朝世祖)
元世祖忽必烈
1. 建元与统一
1260年,忽必烈在开平(后升上都)即大汗位,建年号“中统”,1271年取《易经》“大哉乾元”之义定国号为“大元”,正式宣告草原帝国向汉式王朝的转型。1276年陷临安,1279年崖山之战覆灭南宋,中华大一统格局至此奠定。
2. 制度创革
忽必烈之“作为”,在于将草原传统、汉式典章与中亚回回财政术熔于一炉:
(1)行省制:设十行省,以中书省总纲、枢密院掌兵、御史台司监察,形成“三权并立”之架构,成为明清省制滥觞(lan shang,源头);
(2)多元法制:颁布《至元新格》,以“断例”形式兼容蒙古法、金《泰和律》与汉地习惯;
(3)交通与商业:修通惠河、会通河,贯通南北大运河;置驿站1400余处,发行“中统钞”“至元宝钞”,使“适千里者如在户庭,之万里者如出邻家”;
(4)宗教与文化:奉藏传佛教为国教,设宣政院辖吐蕃;同时保护儒、道、伊斯兰、基督教诸教,形成“各从本俗”的多元治理。
3. 矛盾与局限
忽必烈晚年,对外征伐日本、占城、爪哇相继失利;对内则因“理财权臣”阿合马、桑哥聚敛,引发汉人官僚与色目贵族的激烈冲突,为元朝中期政治埋下隐患。
五、元成宗铁穆耳(1265—1307,1294—1307在位)
元成宗铁穆耳
1. 守成与再统一
忽必烈逝后,帝系转入真金太子一脉。铁穆耳以“守成”著称,首要功绩在于结束西北诸王与中央长达三十年的“海都—笃哇之乱”。1301年,元军与察合台、窝阔台后王会战帖坚古山,虽胜负参半,却迫使海都病逝、诸王议和。1303年,元廷与四大汗国共同承认元朝“一切蒙古百姓大兀鲁思之主”的共主地位,蒙古世界帝国在名义上重归统一。
2. 宽和政治
成宗性格宽仁,罢黜桑哥党羽,恢复科举(虽仅一次),减轻江南包银,使“至元末年以来骚动之局稍得休息”。其治下,马可·波罗恰离华归国,留下“大汗治下之繁盛”的欧陆想象。
六、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(1285—1320,1311—1320在位)
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
1. 汉化与科举复兴
仁宗早年师从名儒李孟,深受理学熏陶。即位后,力行“以儒治国”:
(1)恢复科举:1313年诏行科举,三年一试,分蒙古、色目、汉人、南人四榜,取士三百余人,程朱理学借此首次成为国家取士标准;
(2)编纂法典:命人纂成《大元通制》,使“断例”系统化、条文化;
元朝将断例作为刑事立法核心形式,纳入《大元通制》法典,由典型判例及中央刑事命令分类汇编而成。其性质为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结合,对同类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。成为处理刑事案件的主要依据。
(3)裁抑诸王:重申“非奉旨不得擅役百姓”,限制投下私占民户,以纾解汉地矛盾。
2. 局限与回潮
仁宗改革受制于蒙古旧贵族与皇太后答己的掣肘,“延祐经理”清查田亩又引发江南骚动。其“汉化”政策在英宗朝一度激进,终因南坡之变(1323)而受挫,显示元代汉化与草原传统之间的深层张力。
七、元文宗图帖睦尔(1304—1332,1328—1329、1329—1332在位)
元文宗图帖睦尔
1. 文治与奎章阁
文宗两度即位,虽由上都、大都两派军阀拥立,却以“文治”自标。其最大贡献是创设奎章阁学士院,延揽虞集、柯九思、揭傒斯等南北文士,编纂《经世大典》《大元大一统志》,系统总结元代制度、舆地与艺文。奎章阁之设,使元代多族士人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现跨地域、跨族群的学术整合,被誉为“元代文艺复兴”。
2. 政治困境
文宗性格多疑,借助燕铁木儿、伯颜等权臣夺位,旋即受制于军阀。其晚年,财政困窘,灾变频仍,黄河改道引发“红巾”烽火,元政权自此走向衰亡。文宗的个人悲剧,折射出元朝后期皇权、军阀与财赋危机交错的结构性困局。
结论:综观蒙元有为之君,其共同特质在于
(一)跨文化的制度创新能力。无论是成吉思汗的《大扎撒》、忽必烈的行省制,还是仁宗的科举复兴,皆体现出对草原传统、汉地经验与中亚技术的有机整合;
(二)世界主义的开阔视野。从成吉思汗保护商道、蒙哥西征技术传播,到忽必烈发行纸币、联通欧亚,蒙元君主始终将帝国置于跨文明网络的核心;
(三)皇权与贵族的持续博弈。每一代有为君主,皆须在黄金家族共权传统与中央集权之间寻求平衡,其成败往往取决于个人权谋、财政手段与文化策略的综合运用。
蒙元帝国虽仅存一百六十余年,却在世界史上留下深刻烙印:行省制与驿站体系为明清所继承;纸币制度启发了近代金融;“各从本俗”的宗教政策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先声。
今天,当我们回望这些“草原—中原—欧亚”之间的雄主,其历史意义已不仅在于开疆拓土,更在于他们以制度、文化与观念的创造性调和,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超越单一传统的复合式治理范式。
启牛配资-2024年配资明细表最新-做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就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