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追逐各种昂贵的保健品、健身课程和医疗手段以谋求健康,却忽略了睡眠这个最古老、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健康之道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上古之人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千年之前的智慧,早已点明睡眠与作息规律对于健康的至高重要性。而今,西方科学亦通过大量研究,印证了睡眠无可替代的价值。
中医认为,睡眠与觉醒是人体阴阳二气相互交替、转化的自然结果。《灵枢》曰:“阳气尽,阴气盛,则目瞑;阴气尽而阳气盛,则寤矣。”白昼阳气旺盛,人故清醒活动;夜晚阴气充盈,阳气内敛,人便入眠休养。若阳不能入于阴,则失眠易醒;若阴不能敛阳,则多梦倦怠。清代医家林珮琴在《类证治裁》中进一步阐释:“阳气自动而之静,则寐;阴气自静而之动,则寤。”指出睡眠实为阴阳二气顺利转化的表现。 睡眠质量与脏腑功能,尤其心、肾、肝等密切相关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称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”心藏神,主司人之精神意识。肾藏精,主骨生髓,上通于脑。肝藏魂,主疏泄,调畅情志。心火下降以温肾水,肾水上升以制心火,此为“心肾相交”,是良好睡眠的重要保障。若心肾不交,则夜不能寐。明代张景岳于《景岳全书》中指出:“盖寐本乎阴,神其主也。神安则寐,神不安则不寐。” 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节律,不同时辰对应不同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,是为“子午流注”。中医认为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对应的人体脏腑,例如子时胆经当令,阳气初生,应处于深度睡眠,以养护生机,此时不睡也出现口苦,胆囊疾病。丑时肝经当令,人卧则血归于肝,此时睡眠有益肝血疏泄排毒。此时不睡则血不能养肝,出现肝功能异常,情绪暴躁等肝脏疾病。午时心经当令,可小憩“午觉”,以养心神,所谓“午睡一刻,如金难换”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钟爱睡“子午觉”的原因,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睡觉,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起居有常”,反对“以妄为常”,告诫人们应顺应四时阴阳调整作息,如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等,实为睡眠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。
西方医学通过大量研究,发现睡眠具有诸多惊人益处,经过研究表明睡眠能清除脑内代谢废物,睡眠中脑脊液循环加速,可有效清除β-淀粉样蛋白等毒素,预防阿尔茨海默病。能巩固记忆与学习能力,尤其深度睡眠促进记忆整合,提高学习效率。能调节内分泌,睡眠不足则会导致 激素紊乱,易引发肥胖。能增强免疫力,睡眠期间免疫细胞活性增强,抗体产生增加。能修复机体损伤,促进蛋白质合成,修复组织损伤。
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应睡7至9小时,实则与中医“起居有常”的主张不谋而合。从各种研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现代人耗费大量人力、财力,试图以科学手段验证或否定中医理论,结果往往发现,《黄帝内经》等经典的深邃智慧,不仅难以被推翻,反而屡获证实。睡眠养生即为一例——中医早在两千年前便系统提出睡眠理论,而西方科学直至近数十年才意识到其重要性。
西方人可以理解,毕竟他们的医学才刚刚起步,中国人竟然也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,这种对传统的盲目质疑,恰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”最高明的道理往往简单自然,却被忽视或嘲笑。
《黄帝内经》作为中医理论的源泉,至今依然“傲立世间,岿然不动”,并非因其拒绝科学,而是因其揭示了生命与宇宙的自然规律。我们当放下成见,回归经典,从优质睡眠开始,践行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的古训,或许这正是解决当代人健康困境的钥匙。 让我们每夜安心入眠,让身心在寂静中得以修复,让阴阳在黑暗中得以交融——这或许是对自己最慈悲的医疗,也是对自然最虔诚的礼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牛配资-2024年配资明细表最新-做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就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